日记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日记网 > 教育知识 > 正文
刘国正的详细资料?
刘国正的详细资料?
提示:

刘国正的详细资料?

分类: 资源共享
解析:

刘国正

球拍底板:蝴蝶

正手胶皮海绵:红双喜-狂飙III

反手胶皮海绵:蝴蝶



刘国正6岁开始打球,1991年进省队,1994年进国家二队,1995年进入国家队。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反胶,弧圈结合快攻。技术特点是发球好,前三板技术比较突出,相持能力强,是一名实力派选手。刘国正的特点是心理素质好、敢打敢拼,经常能在大赛中发挥出水平。

刘国正现籍广东汕头,2000年转会至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在2001年第46届世乒赛男团半决赛中,刘国正力挽狂澜,连续救回赛点,将中国队送入决赛。

刘国正的座右铭是: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业余爱好是听音乐,打台球。

1996年全国青年锦标赛男团、男单冠军;

姓名:刘国正(Liu Guozheng)

性别:男

籍贯:湖北武汉

生日:1980.3.7

身高:1.68米

体重:67公斤

项目:乒乓球

1997年第4届全球青年锦标赛男团、男单冠军,奥地利、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双亚军,澳大利亚公开赛男单冠军;

1998年亚锦赛男团冠军;

1999年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单冠军,45届世乒赛混双第五,瑞典公开赛男双亚军,中国公开赛男单冠军;

2000年第45届世乒赛男团亚军,世界男子俱乐部团体第三,亚锦赛男团冠军,瑞典公开赛、波兰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总决赛男单亚军;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男团冠军,美国公开赛男单冠军,中国公开赛男双亚军;

2002年亚运会男团冠军;

2003年亚锦赛男团、混双冠军,男双第三,第47届世乒赛混双亚军(与白杨),瑞典公开赛男双亚军,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

2004年第47届世乒赛男团冠军,德国公开赛男单亚军;

2005年第48届世乒赛混双亚军(与白杨)。

刘正国的个人简历
提示:

刘正国的个人简历

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1996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曾应聘中国音乐研究所任《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副主任,曾在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持研究工作,现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早年习笛,曾首创笛子的卡腔双声和弦奏新技法,代表性笛曲作品有《巢湖泛舟》(华音曲库里有詹永明改编演奏的此曲,曲谱详见《中国竹笛名曲荟萃》),《新编小放牛》等。自9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古龠的理论研究和乐器开发,创制有“九孔龠”(国家专利)。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现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校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一级演奏员、硕士生导师。著名笛龠演奏家,音乐史学家,国家专利乐器“九孔龠”、“七孔笛”的发明人。在多年的笛龠演奏过程中,他练就了空管吹律这一绝技,可在一根不开任何音孔和吹孔的自然空筒上吹奏出一连串的自然泛音和旋律、甚至演奏出完整的乐曲。即便是一张普通的纸当场卷成一个筒,也可演奏出完整的优美动听的乐曲。近年来,他教研并举,先后获得“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刘氏九孔龠简介 :“龠”是一件被公认为久已失传了的我国上古时期的重要吹管乐器,刘正国老师多年致力于中国古龠的理论考证和乐器的开发,不仅从理论上考定了“龠”的真实形制为“斜吹”,更从乐器实体的开发上创制出了一种新颖的“九孔龠”(获国家专利),还躬身诉诸舞台,使失落久远的古龠文化得以重新彰显于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被海内外众多媒体评价为“破解了龠如笛的千古之迷”、“开当代古龠演奏艺术之先河”(香港《大公报》)、“使断响千年的古龠又重续香火、再现辉煌”(台湾《省交乐讯》)。2009年11月21日,刘正国九孔龠首奏音乐会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隆重举行,音乐会的艺术顾问由中国竹笛一代宗师陆春龄教授担纲,特邀台湾琴园国乐团的林谷珍先生担任导聆,特邀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戴路青先生担任指挥。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先生、笛子泰斗陆春龄教授、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名誉会长时白林先生分别为音乐会题词。整场音乐会的乐队伴奏为上海师大音乐学院民乐团,特邀乐队伴奏为上海江南丝竹协会中国国乐团。本次音乐会也是上海师大民乐团第一次在贺绿汀音乐厅的演出,他们的表演受到了各位专家的肯定和好评。音乐会的曲目如下:《布谷忙》:该曲为刘正国的笛曲处女作,初稿于1975年,原名《割麦插禾忙》,又名《春播忙》,创作的灵感源于作者插队落户的务农经历。乐曲以徵调色彩的民歌音调为基础,巧妙地将民间称之为“割麦插禾”鸟(布谷鸟)的鸣叫音调嵌入旋律进行之中,短小明快而富有乡土气息。《牧归》:乐曲以安徽皖南民歌《牛歌》为素材,乐境取唐人雷震的《村晚》七绝诗意,用七孔梆笛高低错落的演奏,素描出一幅“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山村小景画卷。《牧笛》该曲系刘森先生根据刘炽作曲的双人舞《牧笛》音乐改编而成。乐曲表现了牧人放牧山坡的悠然自得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创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是一首至今仍广为流传、深受听众喜爱的北派经典笛曲。本曲的订谱,主要对中段的“慢板”作了变调处理,以“七孔笛”的附加侧孔(即如六孔笛的筒音)作“5”演奏,转入属调。在“慢板”与乐曲的前后“快板”的连接上,通过两个附加乐句来过渡,自然而清新,使全乐曲获得了先前六孔笛演奏所不可能有的调性色彩上的对比。《双声小放牛》:《小放牛》本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出传统歌舞小戏,描写一村姑向一牧童问路,两人对歌对舞的富有田园情趣的热烈场面。戏中的歌舞音乐及对唱小曲【回回曲】在民间极为流行,后被改编成笛子独奏曲,主要有南派的陆春龄和北派的刘森两个不同的版本。该曲以民间的【回回曲】为基础,并参以陆春龄版《小放牛》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乐曲进一步突出了江南丝竹的韵味,运用了作者所独创的“咔奏双声”吹法贯穿于慢板之中,又在乐曲的快板部分采用了大二度的转调,以极为罕见的筒音作“4”的“凡字调”指法来演奏,再行转入下属调,以筒音作“1”的“乙字调”演奏渐趋高潮结束全曲,整个乐曲的音域达到了近三个八度。《双声小放牛》的编曲,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调性布局上都对传统《小放牛》有着相当大的突破,加之独特的“咔奏双声”技巧和新创制“七孔笛”的运用,使得乐曲更具有一种独到的韵味,散发出一种异样的光彩。“咔奏双声”是竹笛演奏上的一种特殊的演奏技法,它是通过“气”与“喉”两个不同的声源来同时振动笛膜,从而获得“双声”乃至“复调”的奇特演奏效果。该技法是由刘正国先生在《独酌》(“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评奖”入围曲目)一曲中首创运用的,台湾及国内的笛界都有过不同形式的介绍。《双声小放牛》是刘氏“咔奏双声”的代表性曲目。《巢湖泛舟》:这是一首寄情山水、归趣大自然的抒情笛曲。全曲共分三个乐段,是一个有引子、带再现的具有“A B A”三部典型结构特征的独奏乐曲。“引子” 自由的散板结构。笛子以流利的颤指和自如的琶音,展示出一幅水波浩淼、山影叠现的巢湖秀丽风光的画卷。第一乐段“如歌的行板”,抒情主题的呈示部。在伴奏乐队具有波动感的固定切分音型的烘托下,笛子吟奏出一段婉转如歌的抒情曲调,表达了人们对巢湖自然美景的陶醉和泛舟湖上的愉悦心情。第二乐段“欢乐的小快板”,对比性的中部。在欢乐的排鼓伴奏声中,笛子以轻快的吐奏、流利的颤音以及大幅度的上下自如的持续琶音,使乐曲渐趋高潮,表现了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和游舟竞赛、鼓声逐潮的热烈场景。第三乐段“如歌的行板”,抒情主题的再现部。这是在激情澎湃后的安宁中,笛子再一次吟奏出婉转如歌的抒情主题,它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歌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该曲为刘正国先生的代表作,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1980年由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首录展播于华东六省一市广播电台;1982年作者以此曲的演奏荣获安徽省首届“大学生之春”优秀演奏奖、创作奖;1996年该曲入载《中国竹笛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早期的原版音响有刘正国1983年的演奏版(现存于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入编安徽、江苏的中小学“音乐欣赏”教材。自90年代后,有詹永明演奏版(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台湾国纶企业公司出版)广泛传播于海内外。《花三七》:乐曲取材于安徽地方戏曲“庐剧”的特色曲牌【三七】腔,创作上采用了连贯发展变化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有戏曲曲牌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了适合竹笛演奏的特点,恰好地表现了江淮一带民间人们的质朴豪爽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具有典型的皖中南音乐风情特点和戏曲韵味。《良宵》该曲为刘天华先生的二胡名曲,改编为“七孔笛”曲。演奏上,既保留了弦乐的张力和风格(如“5”音的滑奏等),又充分展示了“七孔笛”的宽广音域和独特的表现力。乐曲有丝竹般的娓娓诉说,又有宁静、凄楚的想望,还有激动、奋发的抗争。整个乐曲强、弱,高、低,跌宕对比,音域达到了三个八度以上,对原曲的风格、音区和表现力都有相当的拓展。《新编欢乐歌》:《欢乐歌》为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之一,其曲调委婉流畅、风格清新秀丽、情绪欢快热烈,常演奏于喜庆集会之际。本曲的改编,依“七孔笛”音域宽广的特点,作了三处拓展:一是在中板部分加入了一段婉转低回的演奏,使其更富丝竹风韵;二是在快板部分有一段低八度的、快速流丽的反复演奏,增加了音区上的对比;三是于尾部的结束句加上了一个五声级进向上的扩充,使该曲的结尾有异峰突起之感,更凸显了整个乐曲的张力。《婺江欢歌》:乐曲以浙江婺剧音乐为素材,描绘了婺江两岸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人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之情。在演奏技巧上,将循环换气和连续的快速颤指巧妙结合,更丰富地表现了泛金流彩的滚滚江水和欢乐攒动人群的场面。该曲广为流行的版本系詹永明先生用排笛(曲、梆笛各一只)演奏的,堪称经典。本曲按詹氏的排笛演奏版本,只在一根“七孔笛”上,演绎出排笛演奏的音区、音域效果,忽而低回畅达,忽而高亢引颈,别有一番情趣。《江南吟》乐曲取材于江南丝竹乐,以清新优雅、欢快流畅的旋律,生动地描绘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江南迷人景色。原曲创作于1981年,是安徽已故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黄锡麟先生的遗作。本曲的改编,根据“七孔笛”的特点,对原曲的调性作了较大的突破,变宫调色彩为羽调色彩,既不失江南丝竹之特质,又融入了南方昆曲之韵味,更具有“吟”的意味。该曲与笛子名曲《姑苏行》异曲同工,用领奏、齐奏的形式演出亦颇相宜。《小桥·流水·人家》该曲系根据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先生的笛曲《水乡新歌》改编而成。乐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主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江南小桥”,慢板,以极其优美抒情的江南民歌曲调,勾勒出小桥叠叠、小溪潺潺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秀色。二、“快乐人家”,中板,以一段轻松明快的连音与吐音相间的乐句,在互为上下属关系的调性上反复与变奏,表现了江南农家的质朴形象和快乐情绪。三、“行云流水”,快板,以一大段酣畅淋漓、行云流水般的循环换气演奏,将乐曲渐趋推向高潮,尾部以激动的情绪再现歌唱性的主题乐句以为呼应,最后在宁情、悠远的高音区尾声中结束全曲。该曲以典型的江南丝竹韵味,充分地展示了“七孔笛”的独特魅力和张力,全曲的音域达到了三个八度加一个小三度,为传统六孔笛所不可能及。本曲的改编,征得顾冠仁先生的同意,并由其亲自辅以配器。

刘国正和刘国梁是什么关系
提示:

刘国正和刘国梁是什么关系

刘国正和刘国梁是队友关系。 刘国梁和刘国栋是同胞亲兄弟,刘国正和栋梁兄弟俩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由于都在乒乓球这个圈子里,所以三人无论是球员、还是教练时期都有很多的交集。 刘国栋出生于1974年,刘国梁出生于1976年,兄弟俩都是河南新乡人,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一起打球,哥俩的球技进步都很快,当时刘父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世界冠军。 刘国正198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可以说除了名字中有两个字相同外,国正和国栋、国梁兄弟在小时候并没有任何交集。刘国正和刘国梁一样也是少年成名,1994年14岁就进入国家二队,1995年15岁正式进入国家队。 球员时期刘国梁成就最高,国栋、国正各有亮点 在中国乒乓球界,不论男女运动员都是高手云集,而且风格特点不尽相同。这三人的球员时期无疑刘国梁的成就最高,刘国正次之,而刘国栋由于竞争太激烈,并未入选过国家队。 刘国梁不用多说了,自从1992年在亚洲杯上开始,直至2002年退役,十年职业生涯里刘国梁共获得2块奥运会金牌、7块世锦赛金牌、2块世界杯金牌,20岁就成为男单选手的第一个大满贯得主,曾经和孔令辉的双子星时代闪耀乒坛多年。不过规则的改变以及采用大球后,刘国梁的前三板打法优势不再,所以急流勇退选择退役改行做教练。 刘国正也是少年成名,15岁就进入国家队。不过在国乒男子选手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不要说早些时候的刘国梁、孔令辉双子星,同时期的王励勤、马琳、王皓等无一不是顶尖高手。所以刘国正在国家队中的地位并不像前面几位那样显眼。不过在2001年第46届世乒赛男团半决赛中,刘国赢下金泽洙,把中国队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和弟弟刘国梁、刘国正相比,刘国栋的球员生涯要低调得很多,虽然实力不俗,也曾经是河南队、八一队的主力球员,但是没有“国手”经历,不得不说是刘国栋的一大遗憾。好在弟弟刘国梁多次成为世界冠军,总算圆了父亲的梦。

刘国正和刘国梁是什么关系?
提示:

刘国正和刘国梁是什么关系?

刘国正与刘国梁和刘国栋两兄弟没有什么关系,仅仅只是名字像而已 刘国正比刘国梁要小4岁,刘国梁后来在当教练的时候还执教过刘国正,队友变教练。刘国正还有一项事迹,就是在2001年的时候刘国正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挽救了7个赛点,最后战胜了韩国选手,中国队也因此进入了决赛,这也是刘国正最辉煌的一战。 刘国正因伤退役 自从大阪世乒赛后,刘国正又代表中国队参加了2004年第47届世乒赛的团体战,此后,刘国正逐渐陷入低潮,长期累积的伤病让他始终无法恢复到最高水平。2005年12月14日,训练中的一次意外受伤,把刘国正推进了手术室。 但这次手术并不成功,刘国正期盼复出的日子变得遥遥无期。虽然进行了第二次手术,但手术后刘国正已经不能适应高强度的训练,他基本不可能回到乒乓球的比赛中。2008年,年仅28岁的刘国正宣布退役。